文章

Book Review - 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 Economics for a Finite Planet

圖片
Author:        Tim Jackson Subject:       S 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blisher:    Earthscan,  London Year:            2011 ISBN:            9781849713238 Although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eds not be explained any further,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ideas as to how to tackle the problem.  In the his book, the author explains pretty succinctly that from the historical data, the so-called "decoupling" of economic growth is not significant enough to make an impact in the dire challenged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other hand, the only way out is to challenge the fundamental concept of "eternal economic growth".  The issue goes beyond environmental issues into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 the core values of sustainability. I hope the writer can write a sequel to discuss some new ideas and progress made 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 after...

The man who mistook David for Brad

圖片
(N.B.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April 2015 issue of the Mensa World Journal ,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Mensa International.) In the comic Naruto , there is a character who cannot remember other people's faces, and he is usually being made fun out of that. It may well be that this idea stemmed from somebody whom the author had encountered. Indeed, there is a formal medical term for this disability in the real world – prosopagnosia . Prosopagnosia, or face blindness in laymen terms, is a condition where individuals have difficulties in identifying people's faces. Of course, everybody has some problems with remembering faces at times, so the condition can be understood as performing below a certain threshold of a spectrum of varying degrees of facial recognition abilities. However, if you are prosopagnosiac you would easily have problems with following the dialogues of protagonists in a movie, and rely heavily on non-facial features such as hair style,...

把大衛當做布拉德的人

圖片
(註:本文原為本人於台灣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 所舉辦之 「 2015科普寫作網路平台」活動中投稿之文章,可在 這裡 參閲。) 在曰本漫畫《火影忍者》裏面,有一個不能夠記得其他人臉孔的角色,他常常給其他人取笑。很有可能作者是從生活當中遇到的人找到靈感。的而者確,在現實世界中真的有這一個奇怪的醫學現象存在:「臉盲」。  「面孔辨識能力缺乏症」,或一般俗稱的「臉盲症」,是一個患者對辨認人臉有困難的病症。當然,每一個人都會有記不住人臉的時候,所以這症狀可以理解成在臉孔辨認能力的頻譜當中表現低於某一個標準。現實中的情况是,如果你是臉盲的話,你會很容易會在跟進電影角色的對白時感到吃力,而且會非常依賴其他非臉部的特徵如頭髮、體型和聲音去分辨不同的人。一旦這些特徵被掩蓋的話,你就會在五里迷霧當中。更甚的是,這病說的辨認人臉可以泛指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家人在内。在最嚴重的案例裡,臉盲症患者甚至不能夠辨認鏡中的自己——這便是著名神經科學家 Dr. Oliver Sacks 的狀況。諷刺的是,他自己寫了一本叫《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原英文書名 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裡面講述包括臉盲在內十多個奇怪的神經病例。如果你對這病好奇的話,可以到 youtube 裡面找美國著名節目 60 minutes 關於此病的專輯。  一般來說,臉盲症患者擁有不低於正常人的智商、記憶力和視覺能力,他們只是在辨認人臉這一特定任務裡有困難(不過有文獻指出部分人在認路或是辨認物件如汽車型號也有問題 1 )。根據功能性磁力共振造影素描(fMRI)的實驗發現,臉盲症患者一個位於大腦顳葉、稱為梭狀回(fusiform gyrus)的地方在辨認人臉時的活躍程度比一般人低 2 。從這一現象推斷,人臉的辨識功能個獨立於一般的視覺處理,因此才會產生臉盲這種特别的知認知障礙。  其實,醫學文獻裡面對面部辨識能力缺乏症的敘述已經超過五十年。在這些案例裡邊,人們在腦部受傷之後喪失了辨認他們身邊親密的人樣貌的能力。可是,一直到最近這病症才被發現有可能是先天遺傳,而且出符意料地普遍——根據統計,大約2%的人口有不同程度的臉盲症狀 3 。當中有研究指出,這是一種「體染色體顯性遺傳」,即由第一至二十二對(不包括第二十...

《彩色香港:1970s-1980s》書評

圖片
作者:高添強 主題:香港歷史 出版:香港三聯 初版:2014 ISBN: 9789620433795 歷史是集體的記憶;社會不能沒有歷史,正如人不能沒有記憶一樣。 1970至1980年代是香港經濟快速增長的年代,社會資源也較戰後初期充裕。對於「戰後嬰兒」來說,這時期正是他們創造和見證香港繁榮躍進的時期,從寮屋、棚屋、徙置區和公共房屋的階段,一躍成為擁有各式各樣的現代設施和摩天大廈的國際知名大都會。同一時期,香港的攝影技術也隨著科技的發展變得愈來愈先進:本書所蒐集的每一幅色彩斑斕的影像,都巨細無遺地把當時的實際狀況紀錄下來,當中包括很多「戰後嬰兒」的集體回憶,如康樂大廈、滙豐總行、啟德機場、海底隧道、東區走廊、地下鐵路以至沙田和屯門新市鎮等的落成。 除基礎建設外,書中還收錄了那時港人的生活場景如各行各業、交通亭、天台學校和雜貨米舖等等,栩栩如生地訴說著當年的生活點滴。對這一代人來說,這些彩色照片必能勾起他們往昔的回憶,教人回味無窮;而對較後生的一代,本書可以作為香港的近代史簡介,讓他們更了解自己的父母成長的社會背景。我也是從書中的照片才知道,原來早期的中華巴士是紅色底卡其色頂的,記憶中的藍/卡其色已經是後期的了!

《彩色香港:1940s-1960s》書評

圖片
作者:高添強;黎健強 主題:香港歷史 出版:香港三聯 初版:2014 ISBN:9789620433788 1940至1960年代是香港歷史上一個高低跌宕的重要時期。日軍三年零八個月的蹂躪、大量難民的湧入、動亂的爆發;在此等百廢待興,物貨匱乏的情況下,莫不令市民生活百上加斤。然而港人在堅毅不屈、努力不懈的努力下轉危為機,成就了一九七零年代以來香港經濟騰飛的奇蹟。 歷史上,該時期是艱苦的年代;但在攝影史上,卻是技術大躍進的年代。這期間的香港景物攝影圖像開始從黑白單色進入了直接彩色年代。書中精選的一百四十多幅彩色圖像,正是依據原本顏色來複製的直接彩色攝影科技而產生,是香港最早一批高度存真的圖像,極之難得。然而礙於攝影技巧所限,相片的質素遠遠不及1970至1980年代的那一輯相集。

Book review: Introduction to data mining

圖片
Author     Pang-Ning Tan; Michael Steinbach; Vipin Kumar Subject     Data mining Publisher  Pearson Addison Wesley, Boston Year           2006 ISBN          0321321367 This book covers the major data mining concepts such as similarity/ dissimilarity measures, classification, association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In addition, the last appendixes help the reader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statistical theories required for the main text. However, many of the explanations are not very clear, and there are a few typos found along the way which makes comprehension even more difficult. Can be written in a way easier to understand.

佔中,反佔中

圖片
先旨聲明,我是簽名贊成佔中的。雖然如此,我還要說一下今天的經歷。 因為工作關係,我和工作伙伴與及攝影師到中環幫忙拍攝硬照,剛巧碰到了收集反對佔中簽名的街站。當時,老外攝影師第一個反應就是:「They must have been paid to do this!」;另外當其中一位工作伙伴知道另一位簽了名時,很訝異地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而後者只語調很平淡地回了一句:「我不想有佔中」。 從這兩段說話,我感覺到一部分香港人已經不能很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 聽過這麽多關於建制派以蛇齋餅糉收買人心的故事,我當然能夠理解老外攝影師和討厭反佔中的人的心態,而這相信也能代表一大部分香港人的反應,但是理解不等於認同。儘管發起反中行動的人的動機很有可能是受到中央支持,但這不能推斷所有以行動支持反佔中的人都是違背良心吧!既然提出發起簽名支持佔中的人認為這是民意的表達,為什麼周融不可以發起反佔中簽名?為什麼一定要假定反對佔中的人是被中央收買了? 其實大家心知肚明,相當一部分支持香港早日實行雙普選的人,其實都不支持佔中--簽名的那位伙伴很有可能就是屬於這群人。他們這種想法是否委曲求全、守株待兔,我不予置評;重點是,無論他們的想法為何,在這個大家都標榜民主、自由的公民社會裡,每個人都應該有權發表他們的政治想法而不應被其他人攻擊。如果大家對佔中與否的分歧這麼大,不就應該讓雙方的支持者「晒馬」,看誰人數多而決定什麼是主流民意嗎?若果有人懷疑其他人以各種形式揑造結果,那他應該拿出實在的證據,而不應純粹因為不喜歡便假設所有反對佔中的人都有問題--當然,反之亦然。 我們常常都把民主掛在口邊,但當所謂的「民主」是順我者生,逆我者亡的時候,那恐怕那只是另一種獨裁罷了。當正義被壟斷的時候,它就會變得邪惡;政治如是,宗教如是,文化價值觀亦如是。 這是一個簽名支持佔中的人的看法。 註:圖片為雨傘運動發生之後補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