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2012 起發佈的文章

《天地無家天地無家:難民、故事、影像誌》書評

圖片
作者: 《天地無家》編輯委員會 出版: 聯合國難民署;樂施會 主題:難民 初版:2011 ISBN: 9789626640326 本書頗為簡單扼要地描述了難民這個課題,包括它的定義(基於各種理由被迫離開自己國家的人)、歷史、現時世界難民的數量和分布等,伴隨以一些難民的故事及圖片,讓大家去從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去感受難民的苦況。書中文字不多,照片也不算十分出色,倒是序中的兩段說話最觸動人心: 「...當我們希望年青人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要成為稱職的『全球公民』...除了看跨國企業、全球經濟,不妨也看看世界上一些幾乎被遣忘了的人,他們如何在逆境中掙扎求存,並讓年青人發問,為何這些人會被遺棄,繼而體會到戰爭、暴力、歧視等等對人們的傷害,從而開始去思考這個世界應該如何更有公義地運作。(p5)」 「當我們以為買部iphone吃頓法國餐是種奢侈的時候,原來,在地球的另一角落,活著已是太奢侈。(p7)」

Book review - 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 Reawakening American virtue and prosperity

圖片
Author     Jeffrey D. Sachs Subject     Economics Year          2011 Publish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ISBN   9781400068418 The first part of the book first pinpoints the economic predicament faced by America today. According to Sachs, the free-market ideology stemming from the 1980's has been so pervasive among both 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that they overlooked the true roots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problem - its inability to cope with the new global economy. By adopting the free-market approaches, the government cut tax, refrained from spending on social welfare and kept interest rates abnormally low. Not only were these measures unable to tackle the crises, they created more uneven wealth distributions along with other unfavourable social consequences.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suggests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They include changing the tax structure, realigning the federal budget to curb the constant national account deficit, reinvesting in social welfare

《憂鬱, 是食物造成的!?》書評

圖片
書名 憂鬱, 是食物造成的!? 日本名醫以營養素療法破解現代人憂鬱的真相! 作者 溝口徹 出版 台北 : 臉譜出版 初版 2010 ISBN 9789862350881 作者以嶄新的「營養素療法」來治療憂鬱症,是對現行主流精神醫學和臨床心理學提出嚴正的挑戰。 書中首先解釋了人體各種營養素如何在維持精神健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包括蛋白質(氨基酸的合成物)是腦神經傳遞物質的原料,維生素和礦物質如何輔助身體合成這些傳遞物質、脂肪和膽固醇是細胞膜組成的重要成分等等。不過當中最强調的是精製糖類或高升糖指數 (Glycemic index; GI) 的食物如何造成血糖值的波動,從而導致很多精神問題。根據作者的看法,除了憂鬱症以外很多其他情緒病包括焦慮症、專注力不足等等都和血糖值過高或過低有關,因此控制糖類的吸取量和其吸收的速度,便是本書的一個中心課題。 在闡釋治療憂鬱症的方法時,作者引述了他的親身案例去做證明衹需透過改變飲食習慣,就已經可以發揮很大的效果。這些案例聼上去好像有點誇張,可是綜觀全書的論據和提供的資料,我覺得還是挺有説服力的;就算不是全部的内容都百分百正確,「營養素療法」還是一個非常有趣及具實用性的題目,在憂鬱症和其他精神病愈來愈普遍的廿一世紀,這概念將會有很高的參考價值。